时光飞逝,已经从事前端开发工作三年,也该想想下一个三年的自己应该如何。
如何突破自己,选择新的道路,成为了自己要思考的问题。
先来分享一篇最近读到的不错的文章《【第1933期】钉钉前端团队负责人@贵重:技术团队 TL 如何培养人才?》,其中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去思考:
简单介绍一下前端的技术专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?我总结为三点,第一点要看是否具备解构业务问题的能力,第二点看是否具备某领域专家的能力,是团队中该领域最懂的那个人,第三点是看技术影响力如何。每家公司有对应的 Job Model,可以对照去看。对于 JD 要去深入挖掘并提炼为几个能力,在同学接下来培养中,帮他丰富和凸显出来。
所以,此时此刻。我会想到我的下一个三年,我需要找到自己擅长且能走远的方向,朝着某个领域深入,并且结合年初定的知识图谱的目标进行扩散,来提升自己,强壮自己。
至于要朝着哪个领域深入,这成为了我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,非常苦恼也非常迷茫。但是又必须要做抉择,但愿我可以少走弯路,如果走了弯路,也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吧,只不过这下一个“三”年可能变久了罢了。
这会是我接下来的长期探索目标,加油!
也建议看看《前端之未来》中提到的:
**软件研发是一项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技术,实践尤为重要,**因为最终我们是要写出健壮运行的代码给用户用的。不管未来如何,在持续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对编程、技术、业务的理解才是根本。除了学习和实践与业务最相关的技术外,建议按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把重点放在这些领域:
- **领域驱动设计:**强化领域建模和系统设计能力,力争懂业务、成为领域专家
- **软件架构设计和软件设计哲学:**它们会为系统、框架、类库注入灵魂,让代码有生命力
- **图形技术:**在应用、引擎两层都有广阔的场景,最关键的是图形应用在未来的占比一定会越来越高
- **AI :**不必深入到底层,但需要掌握其使用,不妨先从 TensorFlow 开始
**编程是一种修行,**应用修行的产物,也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。未来在哪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以空杯心态持续学习和实践,用心写下每行代码。
回到现在,
📔 日本語学習計画
截至目前《新版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初级上、下》很顺利的进入第 6 个单元,词汇量依然是一座大山,对口语常用词会感到更多的兴趣,明日頑張ります!必ず成功!
📚 建立自己的前端知识体系
先来说说内部组件开发,参与的基本都是一些基于特定业务的定制化功能开发和少量的 BUG 问题修复。需要在这里提醒的是,需要建立内部代码评审,以 PR 形式来进行操作,直接发版可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噢,很有可能闯大祸的噢,而且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,所以要对公共组件库的发版,迭代进行规范化处理。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来提升组件库
- 类似特定业务的定制化功能,采用开设分支进行开发,以分支版本进行发布,支持特定业务
- BUG 修复和通用功能的开发,则以 PR 形式提出,由团队相关成员评审后并入主版本,对主版本进行长期支持
- 主版本可以有同行分支 Hotfix 和 Feature 以同时来接受 PR ,做到更合理的版本管理
还是那句话,版本管理是个难事情噢
回过头来看看内部的持续集成机制,内部持续集成机制还算是完善,想借机会去学习了解一下实现过程,来扩充自己
再来说说参与可编辑大屏组件开发工作,可编辑类项目其实都有个通点,就是把开发的大部分权限交给产品或者运营去决定,类似拖拽、自定义、可编辑化的特点于一身,细节就不做说明,因为都差不多。可以说对可视化有了一些简单的接触和了解学习,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。
分享一些经验:
- 关于在 Windows 上使用 nvm 无作用情况,参考解决方法 #58
- Delete folder C:\Program Files\nodejs
nvm use
node -v
- ECharts 关系图开启
draggable
参数后调整鼠标样式 #5588
chart.on('mousemove', params => {
const { professionId } = params.data
if (professionId) {
chart.getZr().setCursorStyle('pointer')
} else {
chart.getZr().setCursorStyle('default')
}
})
🏇 锻炼身体
自进入我司起,之前制定的日常锻炼小目标开始逐渐没有完成,情有可原,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重新抓起这些小目标,动起来。每天也只花个 10 分钟左右而已,很轻松啦。(好难坚持啊………………)
拓展阅读
作者有说不能转载,但是里面有些内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,我小小摘抄一段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删除,不好意思呀。
Why leave?
我从 Apple 和乔布斯身上理解到了在做同一件事时,不同的目的会导致做出来的东西天差地别。钱很重要,但如果乔布斯做产品的目的是钱而不是用户体验,那么 Apple 不会是今天的这个 Apple. 我认为做技术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,「做好」应该是目的。但能遇到适合「做大」的技术产品的场景是很靠运气的,在这样的情况下,绩效和晋升的压力会让人不得不把「做大」变成了目的,这就导致了:
-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增加使用者的理解成本( Cognitive Load )
- 能使用现有的技术,偏要自己再做一套。由于「做大 -> 晋升」是目的,这样的产品有很大的机率在达成了目的后被放弃。
- 做事态度变成「能用就行」,不关心用户体验。
这样的做事方式不适合我,也违背了我做技术的理念。What’s next
我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计划,但我希望能去一个地方,定义我价值的不仅仅是因为我用了多牛逼的技术,做了一个多大的「平台」,而是我用技术的手段,给用户创造了什么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,如何改进了用户体验。又或者我用技术解决了哪些效率问题。
Conclusion
离职不是什么苦大仇深的事,我对阿里没有任何的怨念,阿里有很多很好的地方,只不过不属于这篇文章要讨论的范围。无论在哪个地方,我想要的都是和一群有想法的人一起打磨一个有价值的产品,而不是不同职能的团队都只做对自己 KPI 有利的事。每个公司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法则,但这个生存法则也应该让那些务实和纯粹的人能很好地生存下去。也许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技术人的理想主义吧。
整篇博客都写的非常的真实和接地气,建议阅读原文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
- 本文链接: https://zongzi531.com/2020/06/01/%E5%86%A5%E6%83%B3/
-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3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